2021年9月宏观经济月度报告
全球大类资产表现
9月,全球多国领导人换届选举、供应链不畅、需求复苏预期加强、拉尼娜现象引发的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频发,叠加美联储退出宽松预期加强,全球大类资产市场表现分化,呈涨少跌多态势,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有同步下跌迹象。其中,美国三大股指领跌,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及道琼斯指数分别下跌5.35%、4.89%和4.40%,美元主权债、黄金、瑞郎等典型避险资产在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下,均出现下跌,跌幅分别为3.06%、2.92%和1.58%;全球需求复苏及极端气候大幅增加能源需求,原油领涨9月大类资产,涨幅达到8.49%,在美联储退出宽松预期的影响下,美元指数上涨1.69%,延续了8月的上涨态势。
全球股市
9月全球主要国家股指表现分化。通胀高企及货币收紧预期影响下,欧美市场普跌,其中,美国三大股指领跌,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及道琼斯工业指数月内分别下跌5.35%、4.89%和4.40%,法国、德国及英国三大主要欧洲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日经225和上证指数是主要股指中仅有两个上涨的指数,分别上涨5.99%和1.13%,但年化波动率较其他市场仍处在相对较高的位置。
美股
疫情以来,在美联储天量货币支持下,美股屡创新高,仅2021年前9个月,美国标普500各板块中,涨幅最高的达37.23%,涨幅最小的板块也达到3.34%。9月以来,随着美联储taper临近,美国三大股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除能源板块外,美国标普500各板块均出现下跌,其中,材料、公用事业及工业板块领跌,跌幅分别为7.72%、6.51%和6.48%。
国内A股
9月,受政策、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A股整体表现分化。从指数层面来看,中证100、上证50及上证指数领涨,涨幅分别为3.90%、2.71%和1.13%,而从全年来看,科创板以11.86%的涨幅居首。从行业板块来看,受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上涨,与此相关的电力及公用事业、煤炭行业涨幅位居前列,单月分别上涨15.41%和11.03%。受“缺芯潮”持续及汽车销量下降等因素影响,汽车板块月度跌幅达到9.31%。在碳中和、限电限产等政策作用下,钢铁、机械等板块受到影响,月内跌幅分别为9.25%和7.81%。
债券
中国国债
9月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升后降。9月上旬,10年国债收益率持续上行,到9月15日达到月内高点2.8949%,此后开始震荡下行,到9月30日报收2.8680%。与此同时,10年期国债价格呈先降后升态势,截止9月底报收202.9168,创年内新高。
美国国债
全球范围内通胀居高不下,供应链不畅加大市场对通胀持续时间的预期,叠加今年四季度美联储Taper启动成为大概率事件,市场无风险利率上行。截止9月底,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收1.52%,较8月底的1.30%大幅上升22个bps,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上行,体现出市场对美联储退出宽松预期增强。
大宗商品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轮番上演价格飙升戏码。年初是以玉米为代表的农产品大涨,4月以铁矿石为代表的基本金属开始大涨,在国内各种打击炒作、投放国家储备等多项措施共同发力下,6月铁矿石价格开始企稳下跌,9月以来原油、煤炭价格飙升引发广泛关注,南华能化指数9月上涨18.68%,全年累计涨幅达到52.50%。9月南华农产品指数、南华工业品指数及南华商品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分别为4.83%、9.93%和4.01%,在铁矿石等带动下,南华金属指数月内下跌2.06%。9月以煤炭、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将推升9月PPI上行。
黄金
美联储宽松政策退出预期及市场利率上升,黄金价格顺势下跌,截止9月底,伦敦金现货价格报收1742.80美元/盎司,单月下跌2.92%。9月全球黄金ETF净流出15.2吨(约合8.3亿美元)至3592吨,为今年4月以来最低吨位水平。
9月份的黄金日均成交量从8月1,410亿美元的低点上升至1,460亿美元,但仍低于年内1,600亿美元的平均水平。COMEX黄金期货净多仓位在下半月降至537吨,也反映出近期黄金遇冷的普遍现象。
原油
9月原油市场供需缺口推升原油价格持续价格持续飙升。截止9月底,ICE原油价格报收78.36美元/桶,单月上涨8.49%,创6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从供给端看,8月下旬美国墨西湾哥飓风“艾达”导致该地区一个月原油累计减产超3000万桶,相当于日均减产100万桶,加深全球原油供应缺口,截至9月17日当周,美国产量恢复至1060万桶/日,与飓风前水平仍有不小差距,说明除受飓风影响外,供给自身增长也极慢。同时,OPEC+部长级会议决议,自8月起 OPEC+将逐月增产40万桶/日,但根据OPEC月报,减产过产量仅增加15.4万桶/日,小于增产配额。
从需求侧看,全球疫情敏感性降低,国际通航逐步重启,如美国宣布取消部分旅行禁令,从11月初重新开放边境,允许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外国人入境,国际通航重启预期将带动航油需求;同时,今年全球极端气候频发,飓风、极端寒冷天气及北半球隆冬将近,这些都将提振包括原油在内的能源需求。
在供给产能恢复缓慢,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原油价格上涨动力充足。但我国做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我国的限电限产及天然气大国俄罗斯对天然气的保供或将对原油价格上涨形成部分对冲,但总体来看,四季度原油供需仍呈紧张态势。
中国宏观经济
国内经济增长持续承压。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8月消费和投资增速同步回落,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较上月下滑6个百分点,固定知产投资同比增速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进出口增速回升。受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社融增速亦下滑。预计四季度消费将持续疲软、基建投资或将带动投资提速,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国内限电限产等因素影响,进出口增长仍存在不确定性,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长将承压。
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6%。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较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滑12.6%。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主要受局部散发疫情、汛情和高基数等因素影响。
分行业看,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文体娱乐制造累计涨幅居前,分别为35.7%、29.3%和26.2%。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其他采矿上半年同比负增长,降幅分别为2.5%和10.6%。
8月制造业PMI为50.1,连续第五个月下滑,仍处于荣枯线以上,显示制造业活力持续下降。大、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持续分化,其中,小型企业自疫情以来持续在荣枯线下波动,8月小型企业PMI较上月略有回升;中型企业PMI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至51.2%,大型企业PMI为50.0%,降至疫情以来最低点。制造业PMI整体下滑表明市场需求不足,未来经济增长承压。
8月CPI同比上涨0.8%,较7月降低0.2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其中,食品类CPI同比下降4.1%,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7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跌仍是食品类CPI下行的主要拖累因素。非食品类CPI同比上涨1.9%,涨幅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鉴于猪肉价格影响,CPI或将持续受到拖累。
8月PPI再创新高。PPI在7月冲高到9.0%之后继续上行,到8月达到9.5%,为历史第三高,仅次于2008年7月和8月的10.03%和10.06%。细分来看,煤炭及炼焦工业、石油工业、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是8月PPI的主要推升因素,其中,煤炭及炼焦工业PPI同比增速高达56.30%,化学工业也达到了15.10%,皮革、电力是8月CPI的主要拖累因素,但总体贡献相对较小。
CPI和PPI缺口持续增大。自今年以来,随着猪肉价格下跌带动CPI下滑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PPI上行,CPI与PPI之间的缺口呈持续加大态势,表明上游价格没有顺畅的传递到下游,这对中游企业产生较大压力,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大幅上行,成本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需求疲软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不能向下游需求端传导。站在当前的时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需求疲软或将持续,中游企业的生存压力或将持续。
GDP“三驾马车”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394亿元,同比增长2.5%,较上月大幅回落6个百分点,两年复合增速仅为1.5%,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950亿元,同比增长2.3%;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5亿元,同比增长3.4%,城镇消费下降幅度相对较大。8月消费下降超预期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首先,疫情反复及严格清零政策,拖累消费增长;其次,房地产市场降温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如家电、家具、建材等需求下降;第三,缺芯潮导致手机、汽车等电子产品产量及价格受到影响,影响消费情绪。除此之外,疫情以来,居民收入及消费意愿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也是消费疲软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过去,缺芯潮的持续及收入增长乏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仍将面临压力。
从月度环比数据来看,消费整体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且消费的波动性较疫情前明显提高。在7月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下,8月消费环比增速转正,但仅为0.17%,远低于疫情前的同期水平。
1-8月社会消费品累计零售额为281224亿元,同比增长18.1%,较前7月下跌2.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社消累计额为244426亿元,同比增长18.3%;乡村社消累计额为36797亿元,同比增长17.2%,低于社消总体增速;餐饮收入28919亿元,同比增长34.4%,较前7个月下降超8个百分点。
8月汽车产销量持续下滑。根据中汽协数据,8月乘用车产量207万辆,同比下降17.9%,汽车销量206万辆,同比下降19.6%。其中,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0.9万辆和32.1万辆,同比增长180.6%和181.9%。汽车消费的下降,主要受迟迟得不到缓解的“缺芯潮”的影响,整体来看,8月产销数据受到芯片供给缺乏的影响逐步减弱,符合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