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6.22”丨峰瑞资本李丰:新零售的本质,就这10个字
▍所有新零售都应该具有同质同价的特征
这两年流行的新零售「新」在哪里?
在我看来,中国零售业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所有具有这个特征的基本上都是新零售。或者反过来讲,所有新零售公司基本上都具有这个特征。
说起来很简单,不管你在上海市中心还是东莞小镇,不管你生活在北京 CBD 还是五环外,你都能够用同样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东西。
这样带来的一个好处是,用户消费行为变得理性,该在线上买时就在线上买,该在线下买的时候就在线下买。
因为,当你确信,同一个品牌的产品,无论在线上或者线下渠道,你能买到的是同质同价的高性价比产品,你就不会纠结于渠道了,怎么方便怎么来。
▍「线上的归线上,线下的归线下」,之前 10 年为什么没实现?
中国之所以成为新零售的代表,究其根本原因,是「旧」零售的基础太差。
在中国,零售环境成熟度一直不高。真正开始有零售环镜,是 1990 年代商业地产开发之后。如果算上消费能力、消费文化与市场政策这些因素,中国零售环境的起步和发展,大概始于 2000 年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电商产业起步之前,整个线下零售环境快速的发展时间也才十年。
在2000年2010年这个周期里,中国的零售渠道没有实现覆盖和下沉。
那个时代的商业地产不愁租,中国线下零售在那个周期里被扭曲了——要承担商业地产的高租金,就要想办法在这个店铺上加高溢价;与此同时缺乏连锁渠道,所以品牌下不去,导致在二三线城市的商场里,你会看到很多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品牌,一件衣服卖两三千块钱。
这导致我们在线下买不到好东西,或者即使买得到,价格也是不合理的。这样的现象,越是在小地方,就越离谱。
从 2008 年开始,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第一次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了品类丰富的高性价比产品。电商因此在中国获得了超速发展。在5-6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商的渗透率远远超过美国20年的水平。
在这个时期,消费者在线下扫商品码,再去线上搜索、比价,然后购买,成为一种新现象。因为同样的商品,在线上能买到价格更便宜的同款。2014 年中,阿里还曾正式发布 “码上淘” 战略,一度被视为对线下商超宣战。
这种线上线下割裂的零售环境,在美国是不存在的。
首先,线上零售出现之前,美国线下零售的基础就很好。在爱荷华州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和你在纽约能买到的东西,品质和价格基本是一样的。
这是因为美国线下零售发展得时间长,经过充分发展和竞争,效率不断地提升,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相对最优的状态。
▍哪些因素的出现催生了新零售?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多。我总结为 4 点:电商的充分发展、商业地产格局的重组、消费观念的普及,以及供应链的积累。
中国电商行业的发展就不细说了。值得一提的是,电商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倒逼线下。
它开始调整方向,寻找新的增长点。从现象上来看,新的商业地产招租都在引进盒马鲜生、小米之家、永辉超级物种这样的零售公司。
线上线下统一的途径,是销售通路的变革。
从过去几年的创业热点来看,中商惠民这类 B2B 企业在流转环节上提升了商品的覆盖和渗透效率;社交电商、内容社区让消费者有了办法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以及对「买到好东西」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则是,中国外贸在 2010 年以后,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所经历的挑战,使得中国积累了多年的消费品生产能力和供应链能力亟需找到更好的出口。
在新零售这个节点上,这些新兴的通路帮助大量好的商品迅速渗透、覆盖到线上和线下,这在中国是首次如此大规模地出现。
中国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填补了线下原本的市场空白,也帮线上零售增加了实地购买场景和面对面决策的机会。两者一搅动起来,中国的零售发展速度会比美国快许多。
▍谁的机会?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个周期里,新的消费文化、新的消费渠道、新的零售环境同时起作用,会有一些新的品牌能够跑出来。作为 VC,我们一直积极地挖掘其中的投资机会。
换一个视角。线下和线上的渠道第一次深度融合,对创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果你做出了一个真正好的产品,凑巧你拥有掌控线上和线下渠道的能力,你就可以把产品通过所有的渠道销售给最多的人。
换句话说,在新零售的第一个阶段,做好的产品肯定有大的出路。机会来自于渠道的统一。渠道的融合,导致原来各有侧重的渠道同质化,创业公司在同质化的渠道之间竞争,「好东西」就能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