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银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6-6-27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的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关键。商业银行要降低信贷杠杆、盘活信贷存量、调整信贷结构、转变风险观念,带动全社会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的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关键。商业银行要降低信贷杠杆、盘活信贷存量、调整信贷结构、转变风险观念,带动全社会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
要 主动降低信贷杠杆。过去10年,商业银行信贷余额快速增长,而信贷新增的边际效用在递减。信贷新增边际效用在递减的同时,逐年的信贷新增累积,推高了企业 杠杆率,导致我国企业杠杆率明显高于世界发达经济体。较高的信贷杠杆率具有两面性:对经营形势良好的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可以扩大收益;而对于产能过剩等经 营不景气的企业,使用财务杠杆反而会放大经营风险。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克服“规模冲动、速度情结”,由以往的注重信贷增量,改为 更加注重盘活信贷存量,通过调整信贷结构,主动降低信贷的杠杆水平。
要 更加重视信贷流量。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和新投放贷款,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指信贷余额的绝对增长,是一个余额轧差后的“存量”概念;而后者既包括了 绝对增长,同时也包含了贷款到期后收回再贷部分,是一个“流量”概念。目前,商业银行信贷存量已达近百万亿元,全部贷款余额的80%都是近10年投放的。 “树不能长到天上”,新增贷款数量有限,而新投放贷款潜力可以充分挖掘。强化流量管理,用好收回再贷,是商业银行调整结构、盘活存量的关键所在。
要 退出“僵尸企业”贷款。过去,由于地方政府干预较多,商业银行退出“僵尸企业”贷款面临着较大压力,相当部分信贷资源被“僵尸企业”、低效产能行业所占 用,甚至被其“绑架”。这就造成信贷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市场不能及时出清。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权力边界,为银行退出“僵尸企业”贷款创造了良好条 件。但只有外部条件还不够,必须同时具备内部条件。在清退“僵尸企业”贷款过程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加速爆发,相关分支机构经营效益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客 观而言,对于清理“僵尸企业”,商业银行自上到下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可能会背道而驰。因此,商业银行在重视“块”的同时,也要加强“条”的管理,要 自上而下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条块结合”,坚定不移地实施清退。
要 积极调整风险偏好。当前,部分商业银行感觉“资产慌”;而实体经济中还普遍感觉“融资难”,问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念、思维、模式没有适应市场变 化。前期,在政府主导投资和经济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主要围绕政府以及大型国有企业配置信贷资源;而在深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正在积 聚,引领经济方向的新业态正在形成,部分地区、行业、企业已脱颖而出,甚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商业银行要及时适应变化,调整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模式、 创新经营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发挥经济发展主动脉作用,更好为供给侧改革“供血输氧”。
此 外,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过去,银行新增贷款数量,几乎是衡量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政金融合作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深刻 变化,地方政府不能再单纯重视新增贷款,不能再一味地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而应关注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盘活信贷流量,助力地方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调 整经济结构。可以说,深化供给侧改革,将是银政合作的重要内容。